行业相关
 
 
 ·驳巴曙松:中国不能走特大型城市发展道路


驳巴曙松:中国不能走特大型城市发展道路

驳巴曙松:中国不能走特大型城市发展道路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城市化发展道路问题确实可以讨论和研究的,也是可以选择的,中国应该走怎样的一条道路呢?

在最近的城市发展论坛成都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称,中央目前在加大对城镇化的部署力度,“到底中国这样一个土地稀缺的地方,该走大城市的道路,还是小城市的道路,走哪一个路径比较好?现在看来在领导方向有一个初步的确定,就是以大带小。或者说大城市工作小城市生活,这个模式的可能性最大。”

巴曙松的话值得重视,一是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的话有相当的影响力,二是巴曙松的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种观点基本上就是国家高层的思路。虽然如此,走大城市的发展道路还是面临许多问题,甚至是灾难。

以北京为例,特大城市发展带来的大城市病已经走进了越发展问题越多的怪圈。比如道路、人口、环境、水源等问题,像北京的发展就越来越不像北京城了,以至于北京的日常生存已经无法脱离周边省份的支持和援助。

而北京在繁荣发展的背后却是周边地区环境的破坏和贫困带的形成。

就像北京的发展已经失控一样,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也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北京曾经誓言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会形成贫民区的问题,北京的办法就是拆,从拆浙江村、新疆村那时开始,北京每年都要拆掉一些存在贫民区倾向的城中村,以及那些聚集着众多贫民百姓的城市街区。

 

但是,在拆除的过程中,住在这里的那些已经被城市化的外地人却只能被赶得越来越远,现在四环以内已经几乎没有这样集中的外地人聚集地了。正像海淀的唐家岭一样,只要有众多穷人聚集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就一定是一拆了之。

大城市工作小城市生活,似乎是个美丽的传说。不要说每天上百万的外地进京人员在被赶到六环附近的乡村后,面临每天进城的艰辛。就是那些住在卫星城(现在叫新城)有车族,每天耗在路上的时间和精力比上班的付出还要多。

有人说,通了城铁就好了,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像13号线、八通线、5号线修通后,人们出行的交通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据说,欧洲国家人们是住在小镇上在城市中心上班的,但是人家的城铁不但准时准点,而且车上人少的可以在车上办公、休息,并且下城铁之后的交通工具都非常方便。一句话,人家坐车不是负担,也没有忧虑和厌烦。在北京即使进城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城里的交通能解决吗?

所以都是小城镇、都是城铁。都是一样的早出晚归,人们生活的感受和付出是完全不一样的。

城市发展一定要借鉴外国的经验,也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北京通州这次的发展口号是国际化城市中心区,这比以前的睡城模式是个进步,像亦庄的工业发展区、大兴的生物基地、顺义的空港区建设,虽然各有不同增长点。但是哪个也不能自成城市体系。

因此,北京最有可能的就是六环以内建成一个密密麻麻的特大型城市,交错纵横,来来往往。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对历史负责来看,我们这代人都不能浪费太多,不能把子孙们吃的无路可逃。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只能是遍地开花。其实,按照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把钱花的散开一点,不要只是集中在大城市投资,对全体国民来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更大。

千万不要以为人们都集中到北京来,才是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不能不重视那些外地人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形成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