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真的看上去那么美?
做住宅地产还是做商业地产,两种模式的不同,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个越做越累,一个越做越轻松。但实际上,商业地产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美。那么商业地产到底是摇钱树,还是未来的滑铁卢?
万科前三个季度实现销售额692亿元,创下了同期业绩历史最高位,而且有较大可能实现全年950亿的销售目标。相信有不少把万科视为标杆的企业会为之振奋。但这些企业不知道是否意识到,万科能有如此骄人的业绩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有标准化、可复制的产品,二是注重整体规模效益,不过高追求单个项目的利润率,而绝大多数万科的拥趸们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做到这两点。最为值得警醒的是,万科这种“买地-卖房-再买地-再卖房”的开发模式实属越做越累的一种模式:为了业绩增长,今年完成40个项目,就要再拿50个项目;明年完成50个项目,就要再拿60个项目……,而且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市场没有大波动的前提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达的开发模式却是越做越轻松:现金流滚资产,资产越来越大,现金流越来越有保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万达的销售额可能会实现800亿元。或许是意识到了两种模式所引致的企业两种发展境界的不同,万科今年也开始进入商业地产了。 对中小企业来说,尽管项目数量较少,难以追求规模效益,但也可以越做越轻松。越做越轻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建立标准化产品线,推行连锁、复制开发;二是开发、持有经营性商业物业。最忌讳的方式是,有三五个、七八个项目,但各个项目的物业类型、规模、形态等各不相同,企业总是在不熟悉的领域做不熟悉的产品。这种方式只能是越做越累。 这是因为商业地产开发具有越做越轻松的特点,再加上人所共知的益处,例如可以抵押、可以转让、可以作为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再加上策划顾问机构的“煽风点火”,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可谓是商业地产年。 不知道新介入商业地产的企业是如何测算的,根据兰德咨询对商业物业的投资价值测算,我们发现商业地产存在诸多隐忧: (1)按照现在市场上商业物业的租售比,除非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商业物业需要一二十年才能收回投资。再考虑到还要每隔几年进行必要的硬件升级,还要剔除掉不菲的管理顾问费,回报期就更长了。近期,我们先后测算了西安、合肥两家企业的综合体项目的投资收益情况,结果很不乐观。 (2)散卖后放任业主或使用者自营的方式早已证明是失败之举(潘石屹的项目就是典型例子),而且散卖本身已经不是持有经营的概念了;整体租给沃尔玛、家乐福?具其内部人士透露,全国有成千上万家开发企业找他们!即便是租给他们,你能接受超低的租金吗?目前看来,商业物业的成功经营必须建立在企业有自营商业体系的基础上,再辅以紧密的商家联盟。作为商业物业开发成功标杆的万达,其实也是在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后,才有了万千百货这个自营品牌。没有自营的连锁商业体系,如何支撑商业物业经营? (3)我们更应该注意到,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再加上出行难、停车难,网购的趋势其实越来越明显了,这就相应降低了对商业物业的需求。据说,LV、卡地亚等一线品牌也不得不开始接受网购了。这种逆转的趋势虽然不会很快到来,但无视这种趋势显然是缺乏前瞻性的战略思维。 除非企业现金流充裕,除非未来几年内可以成功上市(将商业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相对于一次性销售给股东),否则还是谨慎介入商业地产为好。否则,非意愿地持有一些商业物业,可能会造就企业的滑铁卢。 最近,美国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告诫我们说,如果中国房地产市场不进行结构性调整,很有可能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而危机的起爆点就是商业物业。 房地产O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