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突然宣布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人称央行此次加息“一箭三雕”,能对楼市、物价和股市等收调控之效。这样的“赞歌”用于宣传未尝不可,但用于市场决策则未免轻率。在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央行加息只是一次艰难的无奈选择,单纯加息无助于房价的稳定。
此前媒体曾有报道,10月10日,在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会时,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今年年内不会加息。如果央行此次加息真的能收“一箭三雕”之功,自然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那么,周小川行长何必如此出尔反尔,承担“忽悠”大家、不讲信誉的恶誉?如果央行加息真的能够“一箭三雕”,那么,这样的加息理应是大家翘首以待的,又怎么会让人感到出其不意,完全出乎市场的意料?
其实央行此次加息,更多的应当是央行应对严峻通胀的无奈选择,无暇更多地顾及楼市、股市等资产市场。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比8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至此,我国CPI已连续三个月超过3%的温和警戒线水平,且9月份涨幅创出连续23个月以来的新高,超出了3.33%的三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实际存款已连续8个月为负。
而且居家过日子的,谁不感受到了9月份的物价涨幅比起8月份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才有了前不久通胀控制目标中国专家特色之建议:社科院一份报告认为,通胀率控制目标应提高至4%;国家发改委一位权威专家建议,中国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则表示,中国通胀率警戒线应调至4.5%,3%的通货膨胀率警戒线只适用于西方。
然而,《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就货币政策的目的而言,管理通胀预期应当是央行首要职责。更何况,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负利率让民众“荷包”缩水,岂不与“普遍较快增长”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加息应该是央行义无反顾的不二选择。
然而,在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央行的率先加息却要背负“热钱”乘机大量涌入、资产泡沫因此被继续吹大的风险。虽然,有专家这样认为:“‘热钱’流入后大多不是存银行,而是追求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加息有助于稳定这些资产的价格,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缩小了‘热钱’的获利空间,反而有利于降低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加息能够稳定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是需要一个假设前提的,那就是在这个经济体中,资金量须保持相对的稳定。
当前,在日本不惜祭出零利率的量化宽松背景下,加息无疑会加剧更多的国际资金进入中国,从而削弱通过加息收紧流动性的意图。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南美危机已经证明,当国际资金大规模进入一个经济体时将迅速推高其资产价格,而当大规模流出时,将是其资产价格暴跌,金融危机暴发之时。
10月13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940亿美元,远超一季度的479亿美元、二季度的72亿美元;其中9月份外汇储备更是大幅增加1005亿美元,创今年以来最高单月增幅;而与此同时,据海关总署数据,9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168.8亿美元,较上月环比减少15.7%,降至5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另外,9月份外汇占款增加2896亿元,较8月份2401亿元的规模继续环比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那种认为加息能改变楼市预期的想法,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市场有可能更愿意这样预期,中国央行的率先加息,将加剧跨境资金的流入,导致流动性更加充裕,促使房价的进一步上涨。要想保持房价的稳定,在加息的同时,恐怕还得有赖于加大针对跨境资金的管制力度。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