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克强副总理8天内两次表态落实楼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一线楼市却出现了一波似曾相识的“小阳春”。深圳近期一手房成交量环比大增72.4%;成交均价环比上涨18.6%,二手房成交量也基本恢复到了过去3年的平均水平。而上海楼市成交量已有数周恢复到4月新政前的水平。
若单就数字说现象,便有舆论会宣称目前的调控政策仍不够严厉,开发商顶风作案,购房人不够理性等等。然而,在这种形势错综复杂、多方矛盾重重的特殊时刻,更需要各方更冷静、更理性、更客观地分析现状背后真实的原委。
政策面的声音是严厉的,但也并非要把房地产行业一棍子打死,联想到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中房协上书”事件和“任志强呼吁降价”事件,其实不难看出,行业的声音正在不断向政策面靠拢,其主旨就是在稳定当前的政策环境前提下,重新规划修正行业自身的发展轨迹。
由于去年以来房价急速暴涨导致房地产业成为千夫所指,因此舆论的整体导向已经聚焦于对于利空或消极意义的放大。以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为例,事实是保险资金首次被允许进入不动产领域且投资比例超出预期,但被解读时多数倾向于强调“不能直接从事开发建设”。想要行业进入健康理性的轨道,不该仅“痛其不争”,而更应该“引其正途”。不妨以迎来30年庆生会的深圳为例,剖解其楼市反弹本因。
深圳可说拥有中国市场化最充分的房地产市场,其按揭购房的比例在一线城市中也是最高的。在在经历了上半年“成交量下跌60%、房价下跌20%”的震荡后,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刚需”外,也有不少原本打算按揭购房的群体出手改为一次性全款购房,这部分需求可以说是“刚性”的改善型需求。以白领李小姐为例,其在2005年购入一套38平方米的大开间自住,在2007年出售此房并购入了一套53平方米的一居室自住,而在今年她结婚且男方无房,这对夫妇无论卖不卖旧房,在购新房时都需按照三套房执行且必须得买。
在大背景方面,依照刚发布的新规划,深圳的城市面积480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前的89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要从目前规划的430万人增加到1100万人,这无疑缔造了巨大的住房需求。也意味着,当前的城郊可能是未来的核心城区,而核心城区的价值自不必言。由此,也不难理解一些投资者即便缺少杠杆也乐于入市。
由此可见,目前楼市消费的根基是刚性需求和部分投资型需求,而改善型需求和炒房客基本被隔离在了市场外,以此供需关系尚能支撑小幅反弹,意味着楼市的消费潜力依旧巨大。2010年不比2008年,泛滥的资金和对未来的看好挺起了人们的购房信心,一味地压制需求不是本轮调控的本意,边压边疏导,切实增加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的供应,改变供需这一基础条件,才是平抑房价进而保证行业长治久安并拉动投资与消费的关键。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