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资金链条左右调控走向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在官方频频表态“楼市调控将继续”的背后,是学界对楼市调控政策松紧与否的激烈争论,而在学界激烈争论的后面,则是当前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明显下滑。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以及国内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远远超出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预期。上半年,在6个先行指标中,出口新增订单、用电量、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股市、货币供应量和新开工项目投资,全面出现下滑趋势。 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延续5、6月份继续回落趋势,7月51.2%的数字,已逼近50%的临界线。PMI是整个制造行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先行指标;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衰退。 我国本轮经济的强劲复苏,主要动力来自于经济刺激政策、国际去库存化后的补充库存,以及豪赌人民币升值的出口异常增加等三大因素。现在,三大动力基本不复存在,因此,三季度经济下滑势头将趋向明显,四季度甚至有可能恶化。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出口这一块不由我们自己掌控的情况下,为防范出口突然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势必转到以依靠内部为主上来,关键在于扩大投资与增加消费。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出口急剧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之所以能率先企稳回升,主要得益于政府投资性项目的大规模开工,以及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财政性补贴,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刺激。 现在,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什么前年的救市造成了今日楼市的困境,4万亿投资造成了现在“两难”的后遗症,然而,如果没有前年及时有效的断然举措,那现在就恐怕不是什么楼市量跌价滞的困境,以及宏观经济的“两难”,而是楼市的彻底崩溃、失业浪潮的四处泛滥,甚至是社会的动荡不安。 任何经济政策的出台,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任何经济决策的作出,都有其一定的约束条件。不论是扩大投资,还是增加消费,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要知道,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当今中国经济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区域经济竞争,是地方政府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区域经济竞争。 现在,我们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虽没有2008年时严峻,但是,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不亚于那时。当前,楼市调控面临的最大、最直接的压力,就是地方财政收支的平衡。7月26日,在浙江省十一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上,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介绍,全省房地产业税收收入475.8亿元,同比增长82.1%,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率达63.7%,目前由于房地产成交量明显下降,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正在显现。 有调研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43.7个百分点和61.7个百分点。浙江省人大财经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相关税收减少,加之企业受资源价格和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盈利难度加大,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将增加。 无独有偶。上半年,北京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3.4亿元,同比增长25.2%,但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和证券市场趋冷,导致两者对财政收入贡献率开始下降,6月在营业税方面已现明显降幅,6月财政收入同比降13.1%。江苏省省长罗志军最近也表示,房地产税收增速减缓,对财政收入已造成较大影响。 浙江、北京、江苏,其实绝非个案。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宏观经济的非常时期,对房地产的刺激,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占据我国宏观经济核心地位,牵涉到50多个产业的发展,另外还在于地方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 楼市调控必将继续,这自然是毫无疑问的,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本就是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但楼市调控走向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财政资金链与开发商资金链强劲和稳健的较量。 房地产O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