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供:彩盒监管码印刷网,彩印公司彩盒监管码印刷,加盟合作,彩盒,彩盒印刷技术,彩箱印刷.免费热线电话:800-860-2166 0535-6641848
 

 

 

 

google

  • 冯仑与李东生的“售后回租”游戏
  • 冯仑与李东生的“售后回租”游戏

    “是个‘合’字。”当侧首闭目的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迅速猜中TCL董事长李东生在他手心写下的字,这对搭档赢得了现场的一片掌声。这两位来自于房地产业和家电行业的大佬、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的双料同学,在无锡举办的携手进军工业地产的发布会现场显得格外轻松,仿如在课堂上做战略游戏。
      “我追李总追了3年了,眉目传情1年多他才答应,作为同性,我们该了解的都了解了。”冯仑说。
      这是一次金额不算大的合作,万通的投入为1.59亿元,双方成立万通新创工业资源投资公司进入工业地产,万通占股55%,TCL占股45%。万通以1.59亿元的代价操控超过27.5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不用细考也知道很划算,何况其中还有5.4万平方米的待开发用地。
      在双方合作的背后,冯仑和李东生各自在打着怎样的算盘?双方的“试婚”能否就此延续?
      
      冯仑的算盘
      
      这次和TCL的合作,是冯仑在其工业地产版图上绘下的第一笔。事实上,这次合作不仅仅是“划算”那么简单,依照冯仑的说法,万通要在5~10年内成为中国工业地产的老大。而他的底气则来自于万通的模式,他认为这种与产业巨头的合作是万通后发先至的捷径。
      众所周知,万通走的是美国模式,核心竞争力是专业营运能力,而不是拿地扩张为核心的香港模式。8月份,万通实业即将更名为万通控股,新公司的发展路径很有可能会以工业地产为主导。
      万通的算盘打在了工业地产扩张的可能性上,仅TCL旗下就已有6个园区在洽谈合作,而据说类似的潜在合作伙伴还有不少。此类传统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土地获取成本很低,一方面自己又用不完,而且也没有专业的运作团队,这就给了万通以机会。
      在冯仑的设想中,其以工业地产定位的“万通工社”也早已超越了厂区租赁业务,其还包括综合研发、娱乐、学习、餐饮、购物等一系列业务功能。投资之后,采用的是“售后回租”的方式,业主的回租部分(此次TCL回租部分为58%)为万通提供了基础回报,而增值部分的空间值得遐想:现成的空余厂房、仓库的出租,闲置空间的商业化改造,还有空余土地的建设销售或者出租。
      这显然比走招拍挂拿地划算,况且,背后还有着潜台词,相关制造业企业和当地政府通常都有着较好的关系,因此也给万通的“出奇”提供了诸多可能。
      此类“出奇”的举动正在逐步进入人们视野之中,无锡万通工社正在着力引入OUTLETS,依照万通工作人员的说法,仓库是现成的,以此开店也合乎政策规定,在几乎没有商业的工业区开设这样的卖场,前景可想而知。
      
      李东生的账本
      
      打起算盘,似乎是万通占尽便宜,一向风格强硬并把自己的员工都分为“雏鹰、精鹰、雄鹰”的鹰派代表李东生究竟作何考量?
      相对于房地产,李东生更喜欢谈论他的彩电,尤其是他与国企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华星光电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这条迄今国内最高世代的TFT-LCD生产线耗资将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其中TCL和深超公司各出50亿元,还需要大量银行贷款,由项目公司筹措。
      TCL的50亿元出资额,对于利润微薄的家电企业来说,注定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对李东生来说,借冯仑之手把沉淀在厂房土地上的资产盘活,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李东生表达的观点是:中国企业喜欢自己建厂房,而国外的制造业企业更乐于让专业开发商定制厂房而由自己承租,以此来保持资产的轻量化。他认为多数自己建厂的中国企业,其厂房和用地的使用率不过60%左右,而且厂房15年左右就要换代,存在大量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合作开发不仅盘活了固定资产,也用活了土地资源。
      况且,在万通的运营模式中,并不排斥TCL从万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获利,借此进入地产领域,可谓“一石二鸟”。
      “不仅可以在保留使用权前提下获得现金流,还可通过合资公司股权获利,工业资产经过运作后的溢价更可间接带来利润。”李东生说。
      潜台词中,利润丰厚的地产业对于TCL同样存在诱惑。据李东生讲,大量下游企业已经开始在其液晶面板生产基地周围集聚,这也为其施展地产拳脚提供了可能。
      
      蓝图存疑
      
      知名地产开发企业与知名制造业企业的共赢之路,勾勒出了一副商业蓝图。然而,在中国特色的背景下,蓝图的背后依旧是一连串的问号。
      制造业企业真的都愿意接受定制的轻资产吗?对于资金、品牌影响力不足的中小企业或是成长性企业,这是自然的事。在不足够强大的阶段,借助地产商整合的力量,不仅能减少资金占用,还可能享受到工业地产园区配套、物流的便利,更可能有政策、税收的支持,似乎没有理由拒绝。然而,对于大品牌而言,完全可以凭借强大的议价能力获得成本极其低廉的土地,这便是一笔最划算的投资。
      像TCL这般与人合作也好,如雅戈尔、格力、美的等自己开发也好,都能产生制造业难以匹敌的利润,再如富士康的内迁,谁敢说其中没有获取土地溢利的诱因?
      对于开发企业来说,则存在另一道难题。利用整合能力让空置的厂房、仓库利用起来这是根本,但其利润并不高,而工业地产要施展开发商的功力并实现利润最大化,就要实现商业综合体的功能。研发、娱乐、学习、餐饮、购物乃至提供高品质居住需求这些功能,都是厂房云集的开发区所缺乏的,开发商当然乐于通过自己的运营能力去实现价值最大化。
      然而,受制于土地性质所限,大力发展园区地产有可能触碰政策边界,即便开发商不愿挑战政策,也难免陷入两难境地。这一点,也正是工业地产多年来发展迟缓、罕有大企业纵横捭阖的主要内因。在这一核心问题上,最急迫的是需要相关政策的合理扶持与限定,其松弛之度与利益之考,正是工业地产能否茁壮的关键。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