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北京电视台财经节目,节目组将一张1989年的人民日报找出来,上面关于当时房地产的表述,只要把数字换为今天的市场数据,几无其他变化。而当时该文即称房价偏高,需政府调控。如果说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历史还短,中国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认识还相当的幼稚,这个案例相信能够引发足够的思考。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商品房的认识,是从新世纪开始的。在此之前,商品房只是少数有钱人关注的物件,一般中国老百姓把购买一套商品房视为奢望,解决住房问题多指望单位。甚至连租赁市场都尚未形成,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必须由单位提供宿舍,否则真的无处容身。对比那个年代,今天的情况显然大大转变。暂且不必过多强调当前居民的居住质量有明显提升,仅从商品房市场与租赁市场两个方面观察,无视中国房地产十几年来的巨大进步与贡献绝非客观之举。
当然,必须承认,目前中国房地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老问题。其中房地产行业被诟病最多的是价格、品质与服务。特别是价格,被倾注了最大的关注度,品质与服务则相对少了许多关注。但是,恰恰是价格问题,本不应成为关注的焦点,因其只不过是众多房地产决策的结果而已。纠结于此,有本末倒置之嫌,反而会让很多真正需要关注之事被掩盖、被忽略。比如全国范围的房地产产权登记联网系统,搞信息化和房地产调控这么多年,却仍是刚刚开始。如果一早就开始认真落实这件实事,何至于北京买房还要先填个住房申报表,还要规定如果虚假申报要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规定完全没有道理。谁主张谁举证,你要查我的住房状况,尽管去调查,吓唬人干什么?透露出来的就是自己目前还没这个本事。另外一个较典型的例子是“空置率”,这个概念从笔者2006年开博至今,一直是舆论纠结的重点。到底何为“空置”,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楚?房地产理论之贫乏,尤甚于其他领域,又何来中国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每年在空置率的概念、房价涨幅为什么不记入CPI这些基础概念上打转,不会有任何结果。
当做未做,基础不实之外,更兼有冷漠与麻木。如著名的“6540万套住房空置”之谣言,在坊间流传已有数月,直到香港报纸开始引用,谣言中所涉及的国电公司才忍不住出来辟谣。为什么要等这么长时间?几个月前已经有很多记者打电话去询问过此事,当时为什么不出来表态?而另外一家被提及的单位,更是空穴来风。社科院本无“城调队”这个编制,却“被”成立了该机构并对外“发布”了上述信息。偌大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至今仍保持沉默。难道如此不重视自己的声誉,任人编织如此谣言而无动于衷?如是,机构的权威性何来?难怪老百姓把“专家”称为“砖家”,甚至业内同行之间相互称“专家”也担心对方怒目而视。
对于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趋势,总有人希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照搬沿用。可惜,我们学习的样本没有一个有那么多的人口,没有一个有巨大的城乡差距,没有每年一千多万人口的新增城市居民,不是发展中国家,没有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无视这样的差异,非要从美国、日本、新加坡甚至中国香港抄回来一个住房制度,硬套在中国内地身上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是痴人说梦。
有些人喜欢向国外看,有些人喜欢回头向过去寻找答案,惟独审视现在,面对现实希望推动中国房地产健康发展、又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具体工作的人严重不足。所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每年循环往复,已自成规律。但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规律仍在探索与争论中。只是市场不等人,你无法认清它,它也就不断给你出“难题”,所以一会儿房价暴涨,一会儿房租上涨,一会儿投资下降又影响GDP,规律何在?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