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后北大、清华将实行按片招生,就近入学。在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取得良好成效后,就近划片入学的理念已经从幼儿园、小学,逐步向大学推广。据说受到这一消息影响,位于学院区的几个房地产项目一改宏观调控以来的销售颓势,销售率直线上升,已经达到数十万元每平方米。某项目销售部也直接打出“购买学区房,就近上北大”“与清华为邻、划片近学府”等推广口号。据一位刚花费数千万元购买了学院路某项目房产的购房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虽然购房价格贵了一点,但毕竟自己孩子可以直接上清华了,为了下一代成才,感觉还是值!”以上消息纯属市井传言,如果放到每年4月1日,看来是比较适合的。其中的荒诞不经和无厘头显而易见。笔者曾拿这个荒谬的小故事,来揶揄那些热衷于在学院区购房置业的同僚。但是最近当我看到如下这则消息时,却深深地吃了一惊,近日有报道,北大在京实际录取人数在计划招生256名的基础上增加了112人,扩招比例高达44%,引起全国一片非议。如此大规模在京扩招的结果是:北大文理科每万名考生录取指标在北京高达45.4人,为全国平均值(1.55)的近30倍。假定其他省份录取人数基本不变,那么,北京考生进北大的机会是机会最低的广东考生的93倍,是广西、河北、安徽考生的67倍,分别是“高考大省”河南、山东考生的55和50倍。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招和中招季了,招生入学方面的任何传言都会成为对广大考生家长们最具吸引力的题材。今年从北京个别院校透露出的这一点点信息,已经明显反映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越来越多的全国一流大学,正在褪化成为一所所地方大学。
笔者不想评价这一趋势对高等教育意义如何,只想说,这一趋势暴露出在高校教育机会的地域不平等不仅没有减弱,甚至是在不断加大并且有固定化的趋势。如果把学院区的范围扩大一点,即最高学府所在的城市比作学院区的话,那么拥有名牌大学的城市将有多么先天的优势啊!北大、清华即使不是划片入学,也属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目前已经发生的这种状况,离本文开头的那个荒谬故事,还有多远呢?
早有有识之士对高校的不平等招生提出尖锐地批评,而通过扩大本地区招生比例,不断强化这种不平等,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什么呢?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限制一下非本地大学生的入学比例,并进一步控制异地生入学及毕业就业的压力?不得而知。但最高学府的地域化,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国人到学院资源丰富的地区购房置业,成为异地投资人进京置业的一大来源。所以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悖论,高校若面向全国平等地招生,将引入更多的异地生源,带来持续不断的就学人口迁移;若单方面扩大在本地的招生,则在明显不平等的同时,也持续强化一线城市房地产(及户口)的含金量。
核心城市的房价,就是被怀有各种投资目的的购房者哄抬起来的。另一方面,每年新增的入学新生与新毕业的学生,不停地涌入核心城市,并成为核心城市新增购房大军中最为刚性的一支力量。以北京为例,地处京西北区域的学院区的房价,就被新增人口的需求刚性所支撑。每当毕业高峰和学生入学期,高校周边的房租都会有一轮上升。核心城市的吸引力太大了,越是发达大城市,提供的机会越多,越有可能发达,这就是核心城市魔力般的吸引力所在,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城市有这么多膨胀的冲动了。
这是一个多么浩浩荡荡的洪流呵,无论想通过什么方式控制住这一人口的迁移与聚集,最终还是起了相反的作用,反而营造了城市更为强大的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与人口。很明显,现在的核心城市继续集聚效应正在不断强化,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正在进入加速膨胀,如同一个正在不断吹大的气球。而不断增加的压力,就表现在城市的地价与房价上,即使不在房价上显现出来,也会反映在房租上。城市规划和管理者应当超越原来的旧的规模控制理念了,因为现状已经突破了十年后的规划了。
已经到了必须明白无误地审视核心城市的人口规模规划的时候了,再不能简单以一个数字限制来简化处理。全国性的最高学府,要创造平等的升学机会,象征意义重大,而近年来高校扩招而出现了大量中低水平学校,大可不必招纳进入一线城市,而是要逐步劝其退出。对于蒙骗国人的国外野鸡大学,最近大家都进行了一轮科普教育,自然心知肚明了。高等教育机会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就是这样紧密联系的。对一线城市房地产的宏观调控,若是当政者希望成为一个长期政策,就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房价上涨打压开发商、房租上涨打压中介,忽视了导致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行政作为简单化,不仅不会见效,反而会贻笑天下。这倒是有点像我们所熟悉的地产政策调控,越是打压限制,越是强化了其吸引力。但愿大学实行就近入学的荒谬,永远不会发生。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