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江倒海的巨浪之后,注定是波澜不惊。因观望而凝滞的房地产业一直在期待一些激活信号,而这些信号已开始逐步显现。
声音方面,经济学家成思危在近期一次会上强调了“未来十年住房仍是支柱产业”,同时称“房价一直下跌是不可能的,而且一直下跌也没什么好处”。而广州今年首宗住宅用地拍卖的“热况”似乎也印证了这点,中铁房地产以超过130%的溢价,拿下了荔湾区高尔夫球场AB两宗二类居住用地,由此,有媒体便惊呼“地王再现”,冷市场难抑开发商热情。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两宗地的楼面地价分别为7408元/平方米和7296元/平方米,而其周边一手房价为12000元/平方米左右,只要房价不真的大跳水,中铁投下这笔本钱是划算的,利润虽不丰厚但也属正常。所谓“地王”,其特征是地价极高,创下当地交易纪录,而反思去年屡现的地王,其普遍特征就是楼面价接近甚至超过了周边房价,此次的广州“热地”,温度并不算高。
多年来的多次波谲云诡的“运动”,其剧烈的峰谷起伏让我们的某些舆论导向也随之或骤热或疾冷。无论对于楼市还是股市,皆存在盛则热捧、冷则棒杀之心态。当国人愤慨面对某些海外媒体或以“中国威胁论”棒杀中国经济、或以“中国独秀论”捧杀中国经济的同时,是否也该对我们虽重疾缠身,却引发了中国经济十年盛世,并在中国走出全球金融危机中居功甚高的房地产业给予更客观、冷静的评价与分析呢?
当前的形势是,一方面调控之手不可松懈,不然会令刚刚打下退烧针的楼市再度升温,良苦用心难免半途而废;另一方面,也要给彷徨与迷茫中的行业予一定信心,毕竟,让已然泛滥的资金爆炒某些披着华丽外壳的“轻资产”甚至诸多农产品,其危险性比集聚于资源性的“重资产”大得多。
近来多个部委纷纷表达了坚持调控的决心,而据国土资源部披露的最新数据,1~5月全国住宅用地供应同比增加59%。这背后蕴含的逻辑是,增加土地供应进而增加住宅供应,由此与严控政策结合,全面改变住宅市场供需失衡的现状,进而平抑房价。然而,若房价下跌预期不断显现,以盈利为天职的企业必然缺乏拿地动力,同时土地储备机构的收储成本短期内难以改变,而地方政府也同样具备盈利冲动,供地注定不会是“慈善事业”,由此,土地流拍或流标的可能性便会加剧。上海出现多宗“勾地”失败,北京放缓供地步伐,广州为防土地流拍而邀请开发商提前看地等种种迹象表明,地方政府与企业同样信心不足,二三线城市也自然会受一线城市的传导效应影响,难于置身事外,由此,便回过头来影响了土地的供应,打乱原有逻辑。
由此冷观广州“热地”,不应对其过多指责,恰恰相反,土地以合理的价格供应给有实力的开发商,是重树楼市信心的一大关键。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