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政策性租赁房……主管部门把保障房划分出许多种类,源于对应不同的住房需求分类别提供相应的产品。可是,相信大家都能够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完善的分层保障的保障性住房体系,需要大量的资源、需要持续的投入与运营、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而这些,我们现在都不具备。
虽然中央政府这两年开始强调保障性住房建设,甚至和地方政府签订了保证书。可是,在建的两百多万套住宅,在中国的城市化浪潮和十多年的保障房欠债面前,恐怕只是杯水车薪。除非类似的资源投入量能够坚持5年、10年。另外,保障房的制度建设,目前还存在严重缺陷,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回首1998年房改后的十多年中,一方面是保障房的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更突出的问题其实是没有管好。如果把十几年保障房的总量加在一起,恐怕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这些房子今天都是什么人住在里边?又有多少人今天看起来还是需要保障的对象?
今年4月份宏观调控政策频出之时,“经转商”成了一个焦点,大量经济适用房业主集体申请把经适房转商品房。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还有,陕西、山东两地连续出现政府主导的、公务员占据了经济适用房公示名单半数以上的事件;演艺明星病逝于经济适用房,深圳经济适用房车库中豪车如云的报道。上述事件都说明了一个事实,经济适用房不只是建多少、建多好的问题,其实如何管好才是主要矛盾。
多年来,经济适用房被当成了一种资源,招商引资可用之,公务员安置可用之,优待教师可用之,城市拆迁可用之,吸引人才亦可用之。如果好不容易挤出来宝贵的资源,都被用于上述用途,那么真正需要保障的低收入群体,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应有的保障?
保障房就应该用于保障,它不应该承载太多其他的功能。其实,保障房出现的许多问题,其根源都在于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在制度上存在一个巨大的转换渠道。保障房只需要5年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转化为商品房,这一点就让十多年来本已投入无几的保障房大量流失,最终名存实亡。所以,才有今天严重缺失导致极度失衡的房地产市场,也才有了那许多的权力寻租的弊端。这一切的杜绝,恐怕不能指望如何加强审核管理,更不能指望“运动式”的大检查,只能从制度设计上解决问题。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只要把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的通道关闭,大量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剩下的资源投放问题与管理问题也就能够在一个很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了。
房地产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