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望商品房变成公交车
今年国庆节回了趟老家,福建省长汀县。在县城里,我看到一幅热热闹闹的“城市化”画卷,大大印证了《买房的革命》所说的“高房价的第一个支撑: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运动”。我所在的小区,漂亮的小区名字被改为了“濯田村”,据说小区房子大部分被濯田镇人买了。买房的濯田人大都是青壮年,他们却不住在小区,而是到厦门、福州甚至北上北京南下广东做生意或打工,小区里住的是他们从乡下进城读书的孩子,以及带孩子的老人。
看看,这就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典型缩影。为了孩子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乡下人到小城市甚至大中城市务工,老人进城带孩子,农村逐渐成了空村。难怪我此次返乡感觉长汀再也不是我童年记忆中的长汀,那时候城里安安静静,只有在农历九月十四时才会看到好多农村人进城赶集。而如今,城里的医院、学校天天人满为患,空气中飘动着各种方言,最可怕的是长汀的房价一路飙升至6千多一平米,而当地平均月工资也就1、2千元,可是却越来越多的人进城买房。你说这城市化是不是不可阻挡? 另外一个发现,仍然大焕所认为的高房价的第一个支撑——城市化,就是农村向城镇、城镇向小城市、小城市向大中城市的这种“流向”。农村人进长汀城,长汀工作的很多同学则在厦门买房,而厦门的一些同学,如果有机会去到北京、上海工作的,即便对厦门的小生活恋恋不舍,最后一般还是选择去大城市,因为考虑以后的孩子教育和自身的事业发展空间。我的几个厦门工作的中学同学,就是随着在外企或私企的老公调入北京后,自己也带孩子来到北京。一到大城市,第一要解决的肯定是住房问题。租房子不是长久之计,也不符合中国人对房子的老观念,况且在厦门住惯了自己的房子,在北京肯定也想要自己的房子,所以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必定要出手买房。 最近和几个朋友吃饭,都是几年前从北京调动到外地任职的,如今事业有成,居然有个共同点:都想回北京发展,所以也都想在北京买房。“最大的事业在北京、孩子的教育在北京”这两个理念,使得他们对北京情有独钟。身在北京的我本来没觉得北京多好,原因可能一是没有在外地工作过,没有比较;二是没到要考虑大事业发展和孩子教育的人生阶段。现在一听他们的共同心声,不禁重新思考北京的好。事业方面,北京是“总部基地”,总部就有总部的优势,可以俯瞰全局,运筹帷幄,用兵自如;教育方面,北京有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国一流大学,有一流大学衍生的一流中小学,有巨大的教育资源,众多的留学机构……反正事实上中国最大的市场、最丰富的资源的确集中在北京上海,难怪那么多人趋之若鹜。趋利避害是自然之势,劳动人民靠自己的勤劳智慧,想争取更好的生活,有什么不可以?这恰是市场经济的魅力!市场经济尊重个人的智慧和选择,要记住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 现在回到北京。9月中旬,朋友F来到我位于四惠的小区买房了。3年前我落户于此时,他的评价是“四惠一带人多,乱”。可是现在,他却急于来这买房。原来是孩子要上学,他目前住的双桥一带没有理想的学校,想上朝阳实验学校或我附近的芳草地学校。以前上班,家离单位远点也就忍了,现在孩子要上学,不能再忍了。四惠一带为什么人多?就是因为资源好、交通便利。他后悔如今以翻倍于3年前的价格买下同等面积的房子。我劝他看好房子赶紧出手。果然贷款刚刚办好,房产新政又出台,他很庆幸赶上了末班车。这个例子,是城市化的又一“流向”——就是在大城市里,人们逐步由远郊向中心流动,不排除多中心,但一定是向教育、事业资源更好、交通更便利的方向流动。 举了这么多城市化的实例,无非想说明,城市化不可阻挡,并且如大焕所言,史无前例。商品房就是商品,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甚至代表作,别指望政府会再出什么新政然后分一套商品房给你——如果真的回到分房时代,那你完了,等到白发苍苍吧,等到老得享用不起。所以要好好感谢市场经济,并且坚持市场经济,不要在市场经济社会做什么计划经济的美梦。别指望商品房变成公交车,商品房是私家车,你买不起,那就坐公交车去。政府没有任何义务送给每人一辆私家车。政府把公交车、保障房的事情做好了,就很不错了!正如金岩石10月份的博客所说,以所谓刚性需求的名义要求拥有免费或低价的住宅是对市场经济的蔑视,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是对社会财富的掠夺。 那么,还等什么?大焕说“大判断”非常重要,看看中国的人口,看看这样一个势不可挡、浩浩荡荡的城市化“流向”,你是“弄潮儿向涛头立”,勇敢地站上风口浪尖,以智慧和汗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还是望洋兴叹、随波逐流,在等待、观望、抱怨中一次一次地后悔错失良机?不妨看看《买房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