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解决住房问题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政府的天下,包括银行,包括证券公司,包括保险公司。如果非要对这个说法有意见,顶多再加一些外资的金融机构,但它们也只不过是喝国有金融机构吃过肉后的汤而已。至于民营金融机构,有一些卓越的企业家曾经试图染指,不过下场大都很悲惨,比如德隆集团的唐氏兄弟。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有更多的金融开放和创新。 先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最关心的住房谈起。在西方社会有一个组织叫“住房互助会”(building society),实际上就是一个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给组织内部的成员提供住房贷款,资金也来源于内部成员的存款。如果组织内所有成员都最后拥有了房子,这个金融机构一般来讲就会结束了。这个金融创新起始于1774年的英国,其后就变得异常的流行,在全英国有几百个类似的组织,大都以城镇名字命名。到1980年代,“住房互助会”甚至取得了类似银行的地位,除了原始的成员内部住房贷款业务,它们的业务也扩展到了资产管理等各项金融服务。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英国国民的住房基本上不是个问题了,截至2008年年初,全英国仍有59个类似的组织,管理资产超过3600亿英镑,其中最大的Nationwide Building Society资产超过2000亿英镑。有一些比较熟悉的名字,比如Halifax,Lloyds Banking Group的成员,实际上是住房互助会。还有,2008年年初破产的北岩(Northern Rock),国内媒体翻译成银行,实际上是误导了,它应该是住房互助会。这一金融组织创新起源于英国,但遍布欧洲大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住房互助会”不但减轻了普通老百姓的住房负担,而且还给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注入了活力(因为增加了竞争)。中国为什么没有类似的东西? 另外一个生活中的金融创新是“友好互助会”(friendly society),就是一群人,因为共同的宗教、习惯或者宗族,组织在一起,互相帮助。在美国,情况一般是这样的:互助会会员要交纳会费,但当成员生病的时候,组织会派一名医生去看望,并且帮助解决可能的财务负担。当成员去世时,互助会组织办理丧事,并且负担费用,和募捐给遗孀。另外,它们还组织舞会、以及体育活动等。“友好互助会”起始于1810年的英国,这就是后来保险公司的雏形。目前西方市场仍有类似的组织,并且受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比如在澳大利亚,受澳大利亚银监会(APRA, 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管理。中国国内老百姓看病难、死人也难,不正好可以成立类似的组织吗?比如各地的老乡会、宗族联谊会? 因政府的绝对优势地位,中国的金融体系内部没有足够的竞争和效率。如果向私人开放金融业,可以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创新和竞争,老百姓的个人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